
鄉土文化與土地關懷:土地掠奪及家園迫遷行動藝術展
土地的價值至少可分為三個部分,第一為經濟價值,即將土地視之為商品或資產(asset),是可以用來賺錢獲利的;第二為環境價值,即將土地視之為生態環境不可或缺的資源(resource),這些資源有其自我存在的重要意義;第三為主觀的認同,即將土地及房屋視之為安身立命的地方(place),也就是所謂的家。由於有權勢者覬覦別人的土地,因此也創造出一些法規制度,用來剝奪人家的土地及房屋。他們並堅持,只要給予相當的金錢補償,就可以任意來取走別人的土地及房屋。因此,相關制度被設計出來:如「土地徵收」著重的是金錢補償的價格(一般徵收)、或是抵價地分配的比例(區段徵收);「市地重劃」著重的是抵費地的分配比例及位置;「都市更新」著重的則是權利價值的變換,只要給錢或是給予相當比例的土地,就可以大剌剌的把人家的土地取走,並把人趕走。
民主化及本土化增進了台灣人民對於這塊土地的認同,台灣是我們安身立命、休戚與共的家園,這是台灣發展的基石。惟,許多戒嚴時期所訂定的土地法令及建築的意識型態,已經成為牢不可破的統治霸權,至今仍宛如是一座高牆,阻礙了台灣人民對於這塊土地的認同。若以許多激烈的土地抗爭為例,如台北社子島、八里台北港、屏東火車站、台中黎明幼兒園、機場捷運A7、桃園航空城、桃園綠捷、竹北璞玉(台知)園區、竹東二三重埔、苗栗大埔、苗栗灣寶、二林相思寮、台南鐵路東移等皆是。人民很愛這塊土地,但政府卻是不准愛。
本活動的目的在於展示土地開發案中,在地居民守護家園與在地文化認同的韌性,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土地關懷的多元價值面向,而非僅由金錢、開發面向思考土地問題。預定展出與活動如下:
開幕記者會(剝皮寮歷史街區視聽室)
7/2 13:30
演講活動 (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)
7/2 14:00 演講 台灣哪些法律會造成迫遷?公共利益如何衡平?
詹順貴律師 本全法律事務所 惜根台灣協會
7/2 14:30 演講 談土地掠奪
郭鴻儀律師 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
7/3 14:00 演講 反迫遷與居住權
余宜家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
7/3 14:30 【有話要說 】自救會分享心聲
7/3 15:00 演講 區段徵收才是空間環境改善計畫的死結
許博任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
行動藝術展 (剝皮寮歷史街區 展間 173-9&11、13&15)
7/2 15:30 - 7/10 17: 00
注意:每週一固定公休。每天中午12:00-13:00不開放
活動資訊
主辦單位|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、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、惜根台灣協會
協辦單位|台灣人權促進會、環境法律人協會
日期時間|2022/7/2(六)2022/7/10(日)
活動展間|173-9&11、173-13&15展間
參加方式|實體活動
活動連結|FB
公休時間|每週一固定公休,公休日無對外開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