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2019臺北文學季】特展 「耳朵帶路 臺北街道尋聲」
本屆文學主題展示將以「耳朵帶路──臺北街道尋聲」為主題,結合聽覺的感官文學、文本形式的轉化以及臺北街聲的採集與運用,讓耳朵帶路,輔以文字、輔以影像,聽見臺北、聽見文學、聽見自己。展區分為「耳朵帶路」、「街聲軸」、「聲音絕版品」、「回憶.52 赫茲」、「我的城市我的歌」,自4 月26 日至5 月19 日在剝皮寮展出。
除了綜覽十個文本跨越十條街道的樣貌,也尋找那些被遺忘的臺北之聲,佐以錄製現代作家作品的音響。更邀請52 位作家提供每人獨有的「聲音記憶」,12 位音樂人各自選出心中代表的臺北歌曲。2019 臺北文學季邀請大家打開耳朵,以聽覺重新認識文本,欣賞作家情感聲線, 以及臺北街頭迷人的市井之音。眾多臺北消失的地景,將在這次主題展示中以聲重現,也可藉此讓年輕一代觀展者想像不同世代臺北風情與聲景。
街道,臺北的內在
或許,認識城市是從一條街開始;我們藉由言說某條街,想像一座城市的存在。街道充滿各種細節,各式人事物不斷發生,組織成日常。日常鮮活,而在其中的我們,也透過日常,堆疊、建構對城市的情感。
每一條街,有著相異的出身、特性,嘗試把它們平行排列,所組合成的綺麗而豐沛的色彩就是臺北的內在。臺北,也就是擁有這些細節,才讓人更加喜歡。
使用耳朵的練習
我們的眼睛強勢、耳朵是邊緣的,以一種「轉熟為生」的練習,讓我們在面對習以為常的日常狀態時,用聽覺代替視覺,去除既定的認知與框架,以一種旁觀的、未知的態度,重新聆聽生活。
採集街聲,寫一篇臺北的聲音日記,以不同的關鍵字發掘臺北內在,聆聽它的風格及主張,並且尋線找尋消失的聲音。
借重聲音開放、充滿對話的特質,以街聲、朗讀聲、音效聲、擬聲將文本以不同的形式表現,期待誘發新的敘事可能。並且以聲音記憶的書寫、歌曲詮釋等途徑,建構閱讀聲景,提供另一種靠近文學的方式。
展區A 我的城市我的歌
選歌人—Frandé 法蘭黛 方文山 李桐豪 邱比 柯泯薰 許常德 陳玠安 陳珊妮 陳德政 陶曉清 焦元溥 羅思容
歌手、作詞者、音樂製作人、樂評、廣播主持人……邀請12位選歌人,各自選出三首屬於他們心中代表臺北的歌曲。不限語言、沒有年代限制,一切自由讓「城市」對號入座。
36首選歌,或許連接著個人經驗、或者關係著集體記憶。每一位選歌人所陳述的選歌概念,因著不同與臺北相處的經驗或緣份而有了相異的形容與說法。透過這些音樂創作者的選用、延伸與隱喻,概寫了屬於大家心中的臺北符號。
音樂總能夠很快地帶我們回到某個情境,帶我們墜入與一座城市的情網。挪用陳珊妮的歌曲「如同臺北被下載了幾次」─我們下載著選歌人的音樂,與城市墜入情網,而每一次下載、打開檔案、聆聽,對於臺北便是一種真實的互動。
展區B 耳朵帶路
相異的時空,於不同身分的作家,對臺北有著不同向度的詮釋。他們在臺北的某處、某街,因著某景、某情,誠實地對一座城市以及居住其中的人傾訴。後來的我們,閱讀到這些段落,在字裡行間循線探索作家所言的臺北樣貌。
朱點人〈秋信〉(1936)、張文環〈小巷〉(1942)、徐鍾珮〈發現了川端橋〉(1950)、瘂弦〈復活節〉(1965)、辛鬱〈順興茶館所見〉(1977)、陳列〈人在社子〉(1984)、林燿德〈頂樓的貓〉(1987)、林文月〈溫州街到溫州街〉(1991)、柯裕棻〈浮華臺北〉(2004)、張正〈餐桌之外的東南亞文青〉(2016)。
十個文本涉及十條臺北街道:延平南路的「臺北公會堂」、大稻埕大平街、舊時的川端橋、德惠街、中華路一側不復存在的順興茶館、邊緣的社子島、和平東路、繁華的仁愛路敦化南路一路往101 大樓、臺北後站的「印尼街」。
影像藝術家盧子珩以後設詮釋,將文本轉化成影像,以採集聲音與「聽的設計」作為影片的主要表現形式,結合街聲、人聲、朗讀聲等,完成臺北既魔幻又寫實的發聲日記。片中由馬翊航、陳又津、盛浩偉、黃麗群演出,四位作家穿梭在十條街道上,以聽覺的方式打開你對臺北的想像。
展區C 街聲軸
安份靜默的街道由作家的文字替它們留下了存在的證據。以1889年為起點,挑選提及臺北街道的文本,時間跨度超過120年;每篇文本帶我們在臺北城漫遊,穿梭於衢巷間,空間尺度航越30條街。「120年」乘以「30條街」,組織成的4D體驗,既考古又翻新,顯影臺北。
例如是吳漫沙在1930年代乘坐自動車到草山,往草山路上,眺望大屯山白茫茫的雪,寫成〈雪後記趣〉。例如是鍾文音〈在城市漂流的目光〉,寫著她在麗水街法式茶館喝茶,巧遇普魯斯特的驚喜與沮喪……
在臺北地圖上標記作家、街道以及作家與街道的故事,每一篇文本是關於街道的一次「小寫」,「小寫」誠實並且充滿隱喻,期待也引發你對日常、對街區的欣賞與書寫。
展區D 聲音絕版品
城市的變遷,不僅指人事、建築、景物,許多過去存在的聲音,現在也不復或不易再聽聞,本區選定「鐵路」、「河川」、「中華商場」、「圓山動物園」、「江山樓」5 個「聲音絕版品」,這些曾是臺北城居民重要的集體記憶聲響,如今消失或隱沒。
與聲音藝術家許雁婷,自每一主題挑選一文本,以田野音、模擬音、歷史音、作家朗讀聲等方式重新詮釋文章,將文字轉譯成聲音表現,並依照不同主題的特性與脈絡,透過量身訂作的「聽」的方式。讓我們在「聽」的過程,除了思索消失聲音的意義,也在各種聲音的設計中,恢復耳朵的敏感。
5 個主題分別以郝譽翔〈青春的北淡線〉、舒國治〈水城臺北〉、吳明益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、何曼莊〈台北動物園:一座城市的回憶〉、吳瀛濤〈江山樓.臺灣菜.藝旦〉為主要文本,並也邀請到郝譽翔、舒國治、吳明益、何曼莊的母親以及熟悉日本時期文學的陳允元獻聲朗讀,共同完成作品。
1961年,臺北市為了整頓市容、安置違章戶,建立八連棟的中華商場,後因捷運等都市規劃於1992 年拆除。中華商場的壽命雖只有短短三十年,卻是許多臺北人永恆的回憶。圖片為中華路一段,由北往南望,右側建築為中華商場。畫面擷取自1962 年,中日合作電影《海灣風雲》。
展區 E 回憶.52赫茲
曾有一條不尋常的鯨魚所發出的叫聲,比其他的鯨魚都高,無法被同伴接收到,科學家將牠取名為「52赫茲」,是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;展區挪用「52赫茲」,譬喻每個人獨有的「聲音記憶」是既孤獨又美麗的獨白。
本區以52篇聲音敘事呼應「52赫茲」,用聽覺的方式回應時間。展區收錄:王文興、伊格言、向明、向陽、宇文正、朱全斌、朱國珍、何敬堯、吳妮民、李欣倫、李屏瑤、言叔夏、阮慶岳、林立青、林蔚昀、阿潑、段戎、夏夏、孫梓評、徐明瀚、徐珮芬、郝譽翔、馬欣、崔舜華、張亦絢、張萬康、曹馭博、盛浩偉、陳又津、陳育虹、陳思宏、陳雪、陳繁齊、陶曉清、湖南蟲、楊双子、楚影、葉覓覓、雷驤、廖玉蕙、廖志峯、廖偉棠、廖梅璇、管管、潘柏霖、潘家欣、蔡珠兒、蕭詒徽、鍾文音、鴻鴻、羅毓嘉、騷夏52位作家,52篇聲音的回憶,也可以說是52種聲音招喚術。
藉由作家的書寫,勾引我們對聲音的記憶,接著我們也就知道: 聲音總不告訴我們答案,但擅於發問。
展覽資訊
主辦單位|臺北市文化局主辦,文訊雜誌社策劃及執行
日期時間|2019/4/26(五)-5/19(日) 10:00-18:00
活動展間|臺北市康定路173-27、29、31號、廣州街129、131號
洽詢電話|02-2343-3142#103
參加方式|免費參觀
活動連結|官方網站